【黑色专题】中国废钢产销格局简析
来源:找钢指数
2023年01月09日 12:00
专栏:废钢
概要
原文为2022年9月30日公开发布的《华泰期货黑色专题报告20220930:中国废钢产销格局简析》,限于篇幅本文择重简摘。
策略摘要
黑色产业:废钢作为优质的钢铁原料,受到市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。它不仅能提供铁元素,而且能够提供碳元素,对原料端供给影响深远。由于废钢的增加,每年全国静态减少的铁矿和焦煤消耗量需引起足够的关注。
核心观点
■市场分析
废钢在钢铁生产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,是冶炼过程中不可缺少、但弹性相对较大的原料之一。在钢铁冶炼过程中,我国废钢消费主要是通过长流程冶炼过程中转炉添加废钢消耗,而短流程电炉炼钢废钢消费占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。
废钢主要是由多年前的钢铁产品到达使用寿命后转为废钢,随着中国钢铁业的发展,废钢的积蓄量越来越多。中国废钢的产生主要集中的长三角、珠三角和渤海湾三个地区,这三个地区废钢的产生量占全国的80%左右。
从长周期来看,废钢的产生量取决于当地当年钢产量、当年消费量和历史消费量,但短期也受到价格的影响。由于废钢的回收、加工过程比较分散,因此废钢的生产数据比较欠缺。但从废钢的来源来说主要分为三种:厂内废钢、加工废钢和回收废钢。
过去20年,中国钢产量快速增长,目前已经超过10亿吨,对应的厂内废钢产量也大幅增长,已经从2000年的640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5,200万吨;同时中国钢产量的增长主要受当地消费的拉动,目前中国钢材消费量达到9.5亿吨以上,对应产生的加工废钢也快速增加,2021年加工废钢已经增长至1.3亿吨;除此以外,经过20多年的发展,中国废钢的积蓄量已经超过了100亿吨,对应的回收废钢产量也开始逐步增加。从分来源来看,过去废钢的增量主要来自加工废钢和社会回收废钢,这两类废钢占比越来越高,对应废钢的质量也会下降。
在粗钢产量飞速增长的同时,我国废钢消费量也呈同比大幅增长态势。据华泰期货研究院测算,2000年中国废钢消费量仅为4,663万吨,截至2021年中国废钢消费量已大幅提升至近3亿吨的水平。从富宝统计的废钢比数据来看,2010-2015年,中国废钢比呈明显下降趋势,由13.8%下降至10.4%。随后,国家大力推行供给侧改革,钢铁行业大量的中频炉产能出清,废钢比稳步上行至2021年的21.9%。从各地区废钢消费占比来看,河北和江苏废钢消费分别占全国废钢总消费的16.24%、13.46%,合计占比接近30%;除此之外,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湖北、山西和四川等地废钢消费占比均超5%。
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,我国粗钢消费量遥遥领先。从主要国家及地区人均粗钢消费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,目前我国人均PPP水平依然处于中等收入水平,但人均粗钢消费量已经超过日本,仅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省。随着中国粗钢消费在2020年见顶,后期我国粗钢产量和人均粗钢消费量将出现回落。
近些年,由于我国粗钢产量大幅增加,而我国钢铁原料短缺问题凸显。就铁矿石而言,自2015年开始,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一直维持80%以上。同时,我国焦煤产量于2009年见顶后一路下行。2015-2021年,国产焦煤产量瓶颈明显,维持在5亿吨以下的水平。但由于我国低硫主焦煤等炼焦骨架煤匮乏,使得市场越来越重视进口焦煤。也正因此,过去两年国内焦煤价格高企,为钢铁行业带来了较大影响。目前,国内优质焦煤的短缺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。
随着未来“双碳”目标的实施,废钢产生量增加,未来我国电炉钢比例将快速增长。即便粗钢产量不下降,随着废钢产生量快速增加,铁矿和焦煤消费必然下降。据测算,目前我国废钢产生量为3亿吨左右,而后期随着废钢产业链日趋完善,社会回收废钢将具备较强增长潜力,预计未来几年,中国废钢产生量将达到峰值3.5亿吨以上,意味着未来废钢每年增量1,500万吨左右,每年替代铁矿2,500万吨,焦煤800万吨;而如果钢产量回落,则铁矿和焦煤消费量将加速回落。由于废钢的增加,由此每年全国静态减少的铁矿和焦煤消耗量需引起足够的关注。
■策略
关注废钢供给变化对整个产业链定价的决定性影响。
■风险
全球经济形势,压产政策执行与实施的力度和进度不及预期,地产及宏观经济改善情况,全国疫情变化、俄乌战争影响等。
报告全文
前言
从钢铁产业链的角度来看,钢铁行业属于中游行业,上游主要为铁矿石、煤炭、动力(电力)等,钢铁的下游应用广泛,钢铁产品作为基础原料,在地产、基建、机械、汽车、造船、家电等几乎所有行业中被大规模使用。废钢在钢铁生产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,是冶炼过程中不可缺少、但弹性相对较大的原料之一。在钢铁冶炼过程中,我国废钢消费主要是通过长流程冶炼过程中转炉添加废钢消耗,而短流程电炉炼钢废钢消费占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。
废钢作为钢铁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,既可以替代铁矿石提供铁元素,又能够替代生铁,从而降低焦炭的消耗和能耗。同时,由于废钢供给的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,废钢供给端研究难度要大大高于焦煤/铁矿。废钢已经成为黑色商品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原料,但其价格波动和传统的钢材/铁矿/双焦仍有不小的差别。
一、国内废钢行业的特征
废钢主要是由多年前的钢铁产品到达使用寿命后转为废钢,随着中国钢铁业的发展,废钢的积蓄量越来越多。中国废钢的产生主要集中的长三角、珠三角和渤海湾三个地区,这三个地区废钢的产生量占全国的80%左右。从供给区域上看,国内供给各区域不是很平衡,经济越发达的区域,前期钢铁需求大,现阶段消耗损耗越快,废钢量越大,其中华东以江苏为中心,覆盖浙江、上海、安徽、山东等地,废钢供给约占全国37%,同时该区域聚集了宝钢、沙钢、马钢等大型钢厂,其消费量约占全国44%;其次华北地区,由于钢厂较为集中,废钢供给约占全国18%,废钢的消费量约占全国25%。因此,华东和华北是两个主要的产出和消费区域。
而中国的废钢回收行业较为分散,而且企业规模参差不齐,参与者也不尽相同,主要分为三个类别:废钢收集者、废钢回收企业和废钢专业加工企业。小型收集者从社会或本地工业收集含钢的废弃物品;废钢回收企业使用简单的加工设备对这种废钢进行分类、拆卸和包装;专业废钢加工公司将废钢分类并处理成标准化产品,出售给钢厂。
从长周期来看,废钢的产生量取决于当地当年钢产量、当年消费量和历史消费量,但短期也受到价格的影响。短期废钢的回收量也会受到废钢价格的影响,废钢价格高时,会刺激废钢的拆解、加工、配送等,导致废钢的回收量偏高。反之,在废钢价格低迷时,废钢的回收量也会下降;但两者并非完全正相关,特别是废钢价格极低的时候,废钢的回收仍会保持一定的水平;从另外的角度来说,废钢的供给虽然受到价格的影响,但部分种类的废钢的供给相对刚性,从而也导致了废钢的价格波动较大。
废钢常使用于炼钢和铸造。据Mysteel的测算,2021年全国废钢消耗总量中,炼钢占比91%,铸造业占比9%。
二、国内废钢供给分析
由于废钢的回收、加工过程比较分散,因此废钢的生产数据比较欠缺。但从废钢的来源来说主要分为三种:厂内废钢、加工废钢和回收废钢。
1、厂内废钢。厂内废钢,顾名思义主要来自于钢厂内部,包括了切头、切尾、切边、报废品、铸余、钢渣回收等等。厂内废钢的产生量以粗钢产量为基础,同时受到产生率或收得率(1-厂内废钢产量/粗钢产量)的影响。厂内废钢通常当月产生,当月消耗,基本没有库存,产量较为稳定,企业自己消耗为主。
2、加工废钢。根据钢铁行业下游行业消费比例以及各子行业的收得率,测算加工废钢产生量为钢材消费量的10%左右。由于下游行业钢材消费比例变化不大,因此加工废钢产生量占钢材消费比例也比较稳定。另外,由于加工过程产生的废钢属于边角料,是下游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,不会留较大的库存,一般当年就会销售出去。这部分废钢的供应量对价格的敏感性不高。
加工废钢主要是钢铁下游行业的边角料,其产生量主要和下游各行业的钢材消费量相关。并且基本做到当年产生、当年加工、当年消费。由于加工废钢是边角料或者说是副产品,其回收过程主要受到加工环节(破碎、打包)的影响。
3、老旧回收废钢。中长期来看,回收废钢的产生量取决于若干年前钢材消费量,因此其产生量应该稳定;但从短期来看,其产生量仍然受到废钢价格、季节、房地产拆迁、拆解补贴等方面影响。
从废钢加工企业来看,Mysteel调研406家全国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,其中各地区分别包含:东北39家、华北55家、华东158家、华南31家、华中67家、西北19家、西南37家。其中,华东、华南及华中地区合计产能占比65%。406家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月加工产能合计969.87万吨,其中华东地区339.05万吨、华南地区144.55万吨、华中地区141.90万吨。
过去20年,中国钢产量快速增长,目前已经超过10亿吨,对应的厂内废钢产量也大幅增长,已经从2000年的640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5,200万吨;同时中国钢产量的增长主要受当地消费的拉动,目前中国钢材消费量达到9.5亿吨以上,对应产生的加工废钢也快速增加,2021年加工废钢已经增长至1.3亿吨;除此以外,经过20多年的发展,中国废钢的积蓄量已经超过了100亿吨,对应的回收废钢产量也开始逐步增加。从分来源来看,过去废钢的增量主要来自加工废钢和社会回收废钢,这两类废钢占比越来越高,对应废钢的质量也会下降。
废钢进口方面:我国废钢铁资源短缺满足不了国内钢铁企业的需求,需要进口废钢铁以补充国内资源的不足。据统计,2009年我国废钢进口高达1,368万吨,随后一路向下跌至2018年的136万吨。2019、2020年又因禁止洋垃圾的缘故,废钢进口进一步收缩。2021年放开再生钢铁原料进口限制后,进口量大幅提升,全年进口废钢56万吨。
三、国内废钢需求分析
按照富宝统计数据,截至2021年底,国内转炉炼钢产能合计98,730万吨,电炉炼钢产能18,832万吨。转炉炼钢产能前五省份为河北、江苏、辽宁、山西和山东,分别拥有24,998万吨、9,426万吨、7,377万吨、7,352万吨和7,002万吨转炉炼钢能力,合计占比56.88%;电炉炼钢产能前五省份为广东、江苏、福建、湖北和广西,分别为2,603万吨、2,058万吨、1,703万吨、1,487万吨和1,418万吨,合计占比49.22%。
过去二十多年,中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。而我国钢铁工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据华泰期货研究院测算,中国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.6亿吨不到的水平,大幅提升至2020年峰值11.19亿吨,受房地产行业的转弱和国内粗钢产量压减政策影响,2021年粗钢产量有所回落。
在粗钢产量飞速增长的同时,我国废钢消费量也呈同比大幅增长态势。据华泰期货研究院测算,2000年中国废钢消费量仅为4,663万吨,截至2021年中国废钢消费量已大幅提升至近3亿吨的水平。从富宝统计的废钢比数据来看,2010-2015年,中国废钢比呈明显下降趋势,由13.8%下降至10.4%。随后,国家大力推行供给侧改革,钢铁行业大量的中频炉产能出清,废钢比稳步上行至2021年的21.9%。从各地区废钢消费占比来看,河北和江苏废钢消费分别占全国废钢总消费的16.24%、13.46%,合计占比接近30%;除此之外,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湖北、山西和四川等地废钢消费占比均超5%。
短流程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,开工的积极性不够,从电炉开工率、产能利用率、废钢日耗等几个方面都可以看出这一趋势。而长流程企业则要看钢材价格、利润情况来调整废钢用量。一般而言,当长流程企业陷入亏损,由于调节废钢添加较为便利,钢厂往往首先通过压低废钢的用量来起到调降产量的目的。中长期来看,长流程企业会考虑废钢跟铁水的性价比来进行动态调整产量。
四、未来展望
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,我国粗钢消费量遥遥领先。从主要国家及地区人均粗钢消费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,目前我国人均PPP水平依然处于中等收入水平,但人均粗钢消费量已经超过日本,仅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省。随着中国粗钢消费在2020年见顶,后期我国粗钢产量和人均粗钢消费量将出现回落。
近些年,由于我国粗钢产量大幅增加,而我国钢铁原料短缺问题凸显。就铁矿石而言,2000年,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为33.4%,随着国内铁矿石需求日益增加,2015年开始,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一直维持80%以上。
煤焦方面,我国焦煤产量于2009年见顶后一路下行。2015-2021年,国产焦煤产量瓶颈明显,维持在5亿吨以下的水平。同时由于我国低硫主焦煤等炼焦骨架煤匮乏,使得市场越来越重视进口焦煤。也正因此,过去两年国内焦煤价格高企,为钢铁行业带来了较大影响。目前,国内优质焦煤的短缺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。
通过对废钢价值和铁矿价格进行过测算,由图24可知,相对于铁矿,废钢极具有使用价值。即便铁矿价格跌落至30美金以下,废钢仍具有超过130美金的价值。同样说明,废钢的产生和消费,几乎不受价格因素影响,也就是废钢的产生和消费,是极为确定的。国内钢厂亏损和压产政策的实施,但由于高炉入炉原料配比较难调节,短期钢厂会采取减少转炉废钢添加比来达到减产的目的,但从长远来看,废钢的使用价值远高于铁矿石等原料,废钢势必会优先使用。因此,废钢相对铁矿等原料而言,具有无限的替代价值。
随着未来“双碳”目标的实施,废钢产生量增加,未来我国电炉钢比例将快速增长。即便粗钢产量不下降,随着废钢产生量快速增加,铁矿和焦煤消费必然下降。据测算,目前我国废钢产生量为3亿吨左右,而后期随着废钢产业链日趋完善,社会回收废钢将具备较强增长潜力,预计未来几年,中国废钢产生量将达到峰值3.5亿吨以上,意味着未来废钢每年增量1,500万吨左右,每年替代铁矿2,500万吨,焦煤800万吨;而如果钢产量回落,则铁矿和焦煤消费量将加速回落。由于废钢的增加,由此每年全国静态减少的铁矿和焦煤消耗量需引起足够的关注。
■策略
关注废钢供给变化对整个产业链定价的决定性影响。
■风险
全球经济形势,压产政策执行与实施的力度和进度不及预期,地产及宏观经济改善情况,全国疫情变化、俄乌战争影响等。

资讯编辑: 元气
资讯监督/投诉:福克斯 021-60100399-681
